破译李海平时代

2013年09月05日

 日前,客车行业上市企业连续发布的2013年上半年年报中,中通客车以净利润增长71%的高增长率,在行业上市企业中排名第一。
  
  中通客车不是首次在行业低速增长大势中表现突出。去年,中通大中型客车(6米以上)的年销量已经超过金旅,结束了十年来始终未变的“三龙一通”格局。在近十年中,中通客车一直呈现出稳步提升的态势,而2001年,李海平的上任则是中通客车进入企业发展新阶段的一个起点。
  
  在李海平上任总经理之前,中通客车一度业绩下滑,失去了早年辉煌的“南扬北聊”客车地位,陷入被时代淘汰的险境。但李海平上任后,他通过派遣员工赴外研修、开办中通大学、“二次创业”、提前布局新兴市场等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不但将危难中的中通客车带离险境,还带来了企业的十年稳步增长。
  
  在这些改革措施的背后,是什么撑起了一个全新的中通客车李海平时代?
  
  “人才强企”战略
  
  从李海平上任后,首先把人才的培养作为中通客车的一项重要任务,并在近年实施了“人才强企”发展战略,这也是李海平能将中通带出困境的主要原因之一。“我们有两条生产线,一条生产产品,一条培养人才!”这是公司现任董事长李海平常说的一句话。
  
  正是出于对人才的重视,中通客车不再单独地引进外来技术,而是通过派遣员工赴外学习来消化吸收,使其产品真正适应中国国情,最终逃离了像亚星那般被时代淘汰的命运。“2000年,我们做了一件让同行刮目相看的一件事,我们派遣十余批共180余人的管理、技术以及一线员工赴荷兰BOVA公司学习,这也是行业出国研修的首例。”据李海平回忆,在荷兰,这批中通客车员工与当地员工一同工作,不但掌握到一流客车企业的技术精髓,还体现到国外企业的管理与文化。后来,这一批员工都成为了各个系统的业务骨干。
  
  2006年,中通教育学院成立,这也是客车行业第一所企业大学,也标志着中通“人才强企”战略的正式实施。多年来,中通教育学院为公司培训了一大批技术骨干、高技能专家和管理专才,目前,教育学院已与大连理工大学、长安大学、吉林大学等高校联合培养了三期工程硕士,他们都在各自岗位上为公司的技术创新做出了贡献。“中通客车的一条生产线,就是要培养人才,这也是公司的社会责任。”李海平说。
  
  在人才培养的成果中,有一件让李海平感到比较骄傲的事:在2008年聊城市举办的财会大赛上,前十名中有四名是中通员工,冠军也出在中通。另外,聊城市的首个首席技师和首个技师工作站在中通产生。
  
  “在我心目中,高级技师和高级工程师同样重要,都是企业发展的中坚力量。”据李海平介绍,现在中通已有四个技师工作站,它们已成为公司培养高级技能人才的基地。截至目前,中通共选拔培养了高以波等数十名首席技师,分布在公司的制件、涂装、焊装等各个岗位,他们都来自基层和一线。
  
  在中通客车后发展的十年间,李海平始终坚持:“人的投资和科技投资是一样的,并且在较长的时期内,人的投资是回报率最高的。”
  
  (记者点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认为,生产力中的三要素,包括劳动力、劳动工具、劳动对象,其中,劳动力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事实上,在市场经济中,这个定律依然成立。对于一个企业来说,人是最关键的因素。有了一支好的队伍,才能有长期的战斗力。谁忽略了员工,谁就不可能获得长期的竞争力。纵观客车行业发展得好的企业,比如宇通、中通,莫不是非常重视员工,重视对人的培养。回顾中通发展的历史,可以看到,企业的高增长是其员工队伍成长的结果。)
  
  借力发力资源最大化
  
  从管理学来说,企业的能力就是资源整合的能力:“一个企业能发展多大,关键在于它能在多大范围内整合资源。借用广泛资源为我所用,这才是企业生存壮大之道。”这也是李海平一直坚持的企业发展原则之一。
  
  在技工培养和工程师培养上,中通客车采取了“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为公司的壮大奠定了人才基础。“我们在多个职业学院设立了‘中通班’,公司提前介入,向他们讲述中通的客车技术及公司文化,学生没毕业就成为了‘中通人’,一毕业就能上岗;我们把硕士生导师请进我们的教育学院,因此,我们的工程师在家门口就能学习到工程硕士的优秀课程;我们与哈工大联合建立试验室,共同攻克焊接技术等难题。”通过借力外来力量,中通客车不但解决了人才的难题,还为客车技术的研发创造了一个与外界交流的开放式平台。
  
  “借力”同样体现在市场运作上。“我们充分利用海外市场的当地的制造资源,采用异地生产方式把中通的客车制造技术输出国外,在当地建线生产。”在海外市场,中通客车还充分整合当地的营销和服务资源,壮大公司的经销商和服务队伍,得以让公司的产品在全球近80个国家和地区畅行无忧。“公司的战略,就是国际化发展战略,它并不是简单地理解为把产品销售到海外,这是很狭义的。我们的国际化战略,是面向全球整合资源提升企业的综合竞争力。”李海平说。
  
  而市场规模始终居行业前二位的新能源客车,同样也是中通整合资源的结果。“记得在2005年,当时我们的新能源客车正值研发初期,由于人才、设备等的欠缺,我们联合了清华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等一流院校联合攻关,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李海平回忆道。据悉,2008年,中通纯电动客车作为奥运一号车代表中国客车服务北京奥运会,从此,中通的新能源之路发展迅猛。2012年中通以800多辆的新能源客车销量,在业内位列第二;2012年底,国家四部委下发通知实行新能源客车推广补贴政策,62家企业中,中通客车脱颖而出,成为获得此项补贴三个名额之一。
  
  (记者点评:牛顿说过,他之所以成功,是因为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其资源总是有限的。如何在其资源约束的条件下,获得更大的竞争力?整合资源,借助外力,就成为一个企业家最需要具备的能力。
  
  闭关锁国必将落后,改革开放才能发展,国家如此,企业同样如此。正是以一种开放的态度,李海平整合了外部的资源,借助了他人的力量,让处于聊城这么一个小地方的中通能走向国际大舞台。从这个意义来说,企业是否国际化,合作伙伴是否众多,不在于企业的地理位置,而在于企业的理念)。
  
  先知先行成就现在
  
  一个明智的人总是抓住机遇,把它变成美好的未来。中通客车正是如此,才使得她一步步迈向成功。
  
  在2006年以前,没有底盘资质的问题,一直困扰着中通客车,导致客车质量不易控制,整车布置不好协调,难以适应更加个性化的市场需求,但中通客车抓住了当年一个机遇。“这一难题在当年12月份得到彻底改观,中通获得了底盘生产资质,我们正式成为了客车整车生产厂,当年获此生产权的业内企业仅三家。”李海平表示,自从获得底盘生产权后,公司的发展步入了一个新阶段。目前,公司8米以上客车底盘基本全部实现自行研发生产,这使得整车质量稳步提升,产品型谱更能适应市场变化。
  
  在上任不久后,李海平又抓住了一个新的机遇。“2000年以来,随着城乡客运和中小城市公交的不断发展,轻型客车面临良好的机遇,我们认清形势,于2003年成立中通轻型客车公司,自此“村村通”成为了公司又一新的增长点,轻型客车已经成为公司一支不可或缺的力量。”
  
  而在新能源客车与燃气客车领域,中通客车同样抓住了先机。“早年看准新能源与燃气客车的未来发展趋势,在这两类客车的研发和生产上,公司起步非常早,同时都从2004年开始研发投入,2006年承担了奥运用纯电动大客车开发的863课题,2007年第一辆燃气客车下线。”据悉,在2013年上半年,中通新能源客车销量逾千辆,占据20%市场份额,稳居行业第二位。同时,在今年7月份,第10000辆中通燃气客车交付用户,中通客车率先在国内实现万辆燃气客车的销售。而此时,其他不少客车企业,包括大小金龙,仍在“新能源”市场摸索甚至徘徊。
  
  对于2012年突然启动的校车市场,中通客车也没有错过。“在2008年前,在很多人对长鼻子校车还没有任何概念时,我们就有了这类产品。另外,类似5、6米的小型长头校车,我们也早有准备,而不少企业在2012年才开始做。”李海平表示,因此,在国家校车政策出台后,中通一举打败客车业第一阵营的“三龙”,跻身校车市场前三位。
  
  这么多年来,李海平认准一个理,那就是不能老跟在别人后面,要走自己的路,要向前多看几步,这样才能走得更稳健。“‘早起的鸟儿有虫吃’,在我们客车行业永远是一个真理。”在李海平观念中,企业发展的机遇不是天天有,机遇也只留给有准备的人。“只要我们多看几步,看得远,早准备,我们一定会成为引领未来发展的‘弄潮儿’。”
  
  (记者点评:俗话说,机遇总是给有准备的人。在很多事情上,中通都能赶上点,绝对不是运气好。这个世界是公平的,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中通默默播种,辛勤耕耘,当政策春风吹到时,自然就能很快开花结果)。
  
  纠偏机制保证企业行在正轨
  
  世上凡事,不可能事事如意。在中通客车的稳健发展中,同样走过弯路,但李海平并不为此苦恼,反而庆幸“走弯路”带来的不一样收获。
  
  “这么多年来,我们一直在路上,在向着正确的方向走,但我们不能保证通向成功的路上,我们没有走过弯路。”在李海平看来,在企业的发展之路上,偶尔的“走弯路”是正常的,并不可怕。
  
  1999年,在公路客车产品不占优势遭受挫折的情况下,中通客车开始做起了公交车。“在当时的情况下,中通处于十分不利的境地,产品结构单一,只有中低端的公路客车,在高速市场上基本没有产品。当时,我们认为公交客车的上马可作为中通客车的突围,当然也可以看作是中通产品结构调整的初步尝试。”但尝试的后果却让李海平始料不及,产品结构的改革没有成功,不但公交车没做好,连公路客车的基础也日渐动摇,企业效益下滑。
  
  于是,李海平及时地将“公交战略”纠正,又开始回头专心研发公路客车。经过几年发展,中通的公路客车开始逐步走上正轨。2002年开始,在中通博发、凯撒等大型高档客车的带动下,中通客车开始“打过长江去”,业务积极拓展到华南、华东以及海外等更为广阔的领域,中通逐步在市场上占据了主动。
  
  在与客户关系处理上,李海平也坦言,早年曾犯了一些错误。“在没有风险评估的情况下,我们为降低应收账款采取过极端的做法,把欠款客户告上法庭,结果得罪了一些老客户。现在想一下,自己都觉得没有必要。”但幸运得是,这个错误很快被纠正过来,后来,中通客车积极去弥补了这一失误,取得了那些客户的谅解。
  
  而让李海平感到高兴的是,当企业走弯路后,公司会有相应的纠偏机制让企业回到正轨,而且在公司内部也逐渐形成了“鼓励创新、容忍失败”的文化氛围。“在此基础上,我们不断强化企业管理,细化内部控制、完善治理结构。所有这一切,都能确保企业朝着正确的方向不断前进。”
  
  (记者点评:对于很多事情,因为没有经验可循,往往只能摸着石头过河。在探索的过程中,走错路也难免。要想达到目标,谁也不能保证不走弯路,关键在于犯了错误,能不能及时改正;走了弯路,能不能够纠偏。
  
  任何企业的发展都不会一帆风顺,中通之所以能够始终跟上时代的步伐,就在于每次跑偏后,都能及时回到正确的道路,经历了一段时间的缓慢增长后,都能很快调整,再次回到发展的快车道上)。
  
  未来换种“活法”
  
  尽管中通客车近年一直呈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但李海平给公司设定的下一步发展路线并不沿原路快跑,而是要“换一种活法”。
  
  中通客车董事长李海平坦言,早年发展中通客车时,他的想法很朴素,那就是企业要有活干,职工要有饭吃,而且要吃得越来越好。但现在,他认为,企业下一步的提升,需要“在更高的平台上,换一种活法。”
  
  “粗放型的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企业更持续长远的发展了。”在李海平看来,企业未来的发展不仅要求提高产能与销量,更需要改变管理思路。因此,他提出来,“企业要‘高质高效’的发展,这应该是我们的发展目标,也是我们发展的必由之路。”对此,李海平强调,“高质高效”中,“质”是,指“产品品质和发展质量”;“效”是,指“企业效益和发展效率”。
  
  在这种发展路线的设定下,中通的发展和结构调整的目标也越来越清晰,那就是以更高品质的产品,实现企业更高发展质量和更好效益。2011年,中通客车提出“二次创业”的目标;2012年,公司定位为“质量效益年”;2013年,定位为“转型升级年”。
  
  “今年上半年,我们的收入增幅和利润增幅都远超行业平均水平,我们的努力见到了成效。”李海平说。据李海平介绍,目前中通客车已经发展到历史最好时期,从2013年的情况来看,新能源和清洁能源客车的销量占总销数的1/2,但收入占了公司的2/3。“产品结构合理、新兴产业后劲十足,这突显了公司产品结构调整的威力和效果。”
  
  在此之下,中通客车不但赢利能力加强,员工士气也不断高涨。“大家都发现产品档次变了、企业利润高了、员工工资长了,我认为这才是我们更好的发展模式。”李海平说。
  
  至年底,中通客车将“乔迁”至占地1455亩、总投资11.38亿、年产3万辆节能与新能源客车的新工厂。在此全新的发展基础上,李海平确信,只要我们牢牢把握发展的主动权,以建设百年企业为目标,公司就不怕发展过程中的各种困难,一定能够到达成功的彼岸。
  
  (记者点评:巴菲特说过,自满是生意获得失败的最大原因。中国没有百年企业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深受“小富即安”思想影响的结果。中通客车已经发展了40多年,未来要走的路很长。对于这一点,李海平和他的团队有着清醒的认识。可以预见,在中通未来的发展道路上,一定有很多的坎要过,但是,只要有坚定的信心,科学的规划,认真地执行,并且能够以开放的思想来管理企业,相信中通一定能够克服困难,持续向着目标靠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