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生产40年 “不惑”中通 “解惑”未来

2011年08月30日

 人生四十而不惑。四十年间,经历了许多,也有了自己的判断能力,特别是在价值判断上形成了体系。
  
  中通客车亦是如此。从1971年的建党节前生产出第一辆“金凤凰”,到成为中国节能与新能源客车的领导者,中通客车的专业生产之路走过了40年。秉承着“诚信、专业、进取、和谐”的精神,中通客车在40年间铺就了一段奋发图强、拼搏进取的发展道路,饱含着对客车发展的专注,也充满对服务交通事业的坚持。
  
  7月6日,在山东聊城举行的中通专业生产客车四十周年庆典仪式上,中通客车副总经理宓保伦带领着上千员工,用誓言表达出中通人“二次创业”的信心:“我们是中通主人翁,肩负二次创业的新使命,为了远大的理想,为了中通的未来,我们庄严宣誓:继承传统,面向未来,坚守信念,开拓创新,在创业中成长,在奉献中收获,爱岗敬业,勇挑重担、团结协作、拼搏奉献,富员强企,追求卓越,为二次创业做出新的贡献!”
  
  就这样,中通专业生产客车四十周年的庆典仪式变成了中通人发力“二次创业”的誓师大会。
  
  这恰好成为中通人“四十不惑”的最好注释。
  
  重市场收获市场
  
  和现在行业内的大部分企业一样,中通客车经历过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阵痛,体会过销售工作从不愁到费力的转变。然而,在中通客车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匡洪涛看来,自成立伊始就在市场大潮里摸打滚爬的中通客车,最不怕的就是来自市场的挑战。
  
  究其原因,中通客车始终立足市场,以满足市场需求为导向的战略当立头功。
  
  1958年,由铁业社和韩庄算盘厂的40名职工利用国家投资的3万元资金成立了聊城地区车辆制修厂,这可以说是中通客车的前身。“可以说,在专业生产客车之前,我们不断从市场上找出路,走得正是市场经济的路子。”匡洪涛告诉《商用汽车新闻》记者:“直到1970年,我们获得了当时交通厅的许可,进行客车改装。”
  
  1971年,在7月1日党的生日这天,中通客车完成了第一辆Q650型客车的生产,职工给它们起了“金凤凰”的名字。在文革艰难时期,中通客车当年产出18辆客车,从此走上了专业生产客车的道路。
  
  正如中通客车控股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海平所言:中通一直专注于客车生产,专业是企业的标签。而在此基础上,对市场需求变化的敏锐发觉和及时反应,则让中通客车收获了越来越增长稳健的市场份额。
  
  2000年11月2日,中通客车与荷兰BOVA公司签署的《许可证及技术转让协议》获国家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注册批准,向中高档转型迈出了关键性步伐。中通客车先后派遣180人赴BOVA公司学习培训。2001年6月,中通博发大客车下线,开始全面进军高档客车市场。这一步的成功迈出,是中通对国内客车行业发展趋势的准确判断,随后高档客车市场的迅速发展也印证了中通精准的市场掌控能力。
  
  2003年,中通轻型客车有限公司成立,“村村通”成为产品线拓展的又一重要领域;2004年6月,为了开发西部市场,打造中通西部客车出口及清洁能源客车生产基地,中通客车对新疆客车厂进行了重组;2008年,中通作为惟一与奥组委签订服务合同的客车企业,节能与新能源客车全系列参与服务;2009年,近400辆中通节能与新能源客车服务第十一届全运会;2010年,中通新能源客车开始在山东、浙江、天津、海南等地批量销售……
  
  从农村客运到西部大开发,从新能源客车到传统客车节能升级,每每客车市场冒出需求的苗头,中通客车都能及时抓住,将其丰富到企业发展和产品谱系中来。看重市场的中通客车,也为市场所看重。进入新世纪以来,持续多年的高增长就是明证。
  
  重创新持续创新
  
  从1971年的18辆,到2011年客车销售将破10000辆,40年来,中通客车走过了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历程,无论是企业规模,还是管理水平、经营效益,中通都取得了长足进步,以节能与新能源客车研发及技术储备为代表的创新能力全面加强。目前,中通客车已经在国内市场上站稳了脚跟,并已参与国际化竞争。
  
  销量不断提升,市场地位日趋稳固,中通客车所依仗的除了专业造客车的理念和敏锐发现市场需求的能力,还有持续创新所注入的动力。
  
  在庆典仪式上,1976年就加入中通的王晓鲁代表老员工发言。伴随中通客车一起成长的王晓鲁有着太多感慨,可谈及中通客车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他尤为激动:“从一个改装厂到整车制造企业,从当时几人的技术科到现在的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从企业不能设计一张客车结构的图纸到现在产品完全的自主研发……”新员工代表张则强在发言中谈到:“中通客车一直重视技术工人的培养,依托中通教育学院和外部高校资源,积极展开‘金蓝领’成才成长工程,广泛开展技术创新和QC攻关活动,营造了培养人才、重视人才、重用人才的氛围。”
  
  40年来,中通客车逐渐探索出一条具有行业特色的创新发展道路——以技术创新带动企业整体创新发展。上世纪70年代中期,中通办起全地区第一个“七?二一工人大学”,开始培养自己的技术骨干和创新人才。1985年,王晓鲁等人成功设计开发出SD662A系列客车,成为中通首次全部依靠自己力量独立开发的车型,累计销售2100辆。上世纪80年代,中通成立了国内较早的省级企业研发机构——山东省客车技术研究中心。2001年开始,在消化吸收博发技术基础上,中通客车成功开发出凯撒、凯越、凯驰等系列车型。
  
  2005年,中通电动客车项目得到了省市领导的大力支持;2006年,在CNG客车、BRT客车和新能源客车上取得了实质进展,国内第一辆纯电动豪华客车开始试运行,“混合动力客车整车开发及产业化”和“奥运用纯电动客车研发”两个项目被列为国家863计划。
  
  对于中通人来说,只有坚持自主创新,掌握核心技术,才能拥有核心竞争力。“十一五”期间,中通投巨资用于科技研发,拥有了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博士后工作站和国家认可实验室。同时,中通还联合知名院校、科研院所和行业权威专家对客车安全性、可靠性、节能性和舒适性进行技术攻关,形成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创新模式。
  
  重发展引导发展
  
  2011年,中通客车提出二次创业的口号,计划销售收入三年翻一番,到2015年产值超过100亿元,上市公司市值超过100亿。中通客车控股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孙庆民说,二次创业是中通实现目标愿景的一种途径,也是基于对未来发展的敏锐判断。
  
  “金融危机后,国内外市场给中通的二次创业提供了机遇。‘十二五’期间,国内大中型客车需求量将保持平稳增长。东欧、南美、大洋洲、非洲和中东将成为中国出口最具潜力的地区。城乡客运一体化和公交车的发展也将给客车市场带来机遇。我们的重点工作就是解决市场瓶颈,同时大幅提升员工的薪资水平,调动员工积极性,做好市场,富员强企。”孙庆民曾如此描述未来几年的发展。基于此,中通客车提出“二次创业”:加快产业发展,努力打造中国客车业知名品牌,成为中国客车业节能与新能源的领导者,尽快进入第一阵营,其重要标志就是要成功打造双百企业。同时,员工人均收入达到业内最好水平,员工收入增幅与企业经营业绩同步增长,企业综合竞争力居于前列。
  
  事实上,有了稳定的市场基础,有了持续创新的激情和能力,中通客车的发展道路上不再独行。正如李海平所言:中通一直考虑着能否给行业带来更大的贡献。与此同时,中通客车如何发展为行业内“有特色的第一”,也成为中通人思考的焦点。
  
  节能与新能源客车领导品牌的提出,给中通客车找到了方向。“节能减排”已成为全社会的共同话题,随着电动汽车成为为战略新兴产业,新能源成为各车企竞相追逐的市场。中通客车充分利用新能源项目起步早、进展快的优势,实现了新能源客车与传统节能客车的合理发展。中通客车坚持把节能与新能源客车作为发展重点,以“科技领先,节能高效,便捷交通,绿色发展”为产品研发理念,坚定不移地走节能环保发展路线,以领航者姿态为中国节能与新能源客车的发展引领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