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公交:从“第一个吃螃蟹”中品味新能源客车优势

2014年09月30日

 

中国交通报

   从创立伊始的一辆公交车发展到596辆,从率先引进迷你巴士社区公交到大批量采购新能源公交车,聊城公交集团被业界称为“创新典范”。“早在多年前,为了解决最后一公里的出行问题,聊城公交率先引进405米迷你巴士,为此声名大噪。在接下来在公交车更新换代中,聊城公交总是第一个尝试新车型,如淘汰黄标车、购置燃气车、空调车、新能源车型等,被同行赞誉为‘敢于第一个吃螃蟹’。”聊城公交集团副总经理刘跃进对中国交通报记者说。

 

  一路发展 中通相伴

 

  梳理聊城公交集团的发展历史,中通客车可谓一路相伴,从1970年聊城公交集团的前身聊城汽车站成立,中通客车始终走在其身边。据了解,目前聊城公交集团的596辆公交车,90%都是中通客车,难能可贵的是,中通客车每一次新车型的推出,聊城公交集团都是忠实的拥趸。

 

  “诸多新车型中,争议最大,感悟最深的就是2010年引进的30辆中通油电混合新能源公交车。聊城作为鲁西南的地级市,无论从经济实力还是其他因素考虑,都不应该走在推广新能源汽车的前端。但聊城市政府对发展绿色交通非常重视,仅2011年至2013年的三年内,就更新采购169LNG公交车,今年92日,100辆中通插电式气电混合新能源公交,年底前还有100辆的新能源车型投入使用,届时聊城市节能与新能源公交的比例将超过80%”刘跃进说。

 

  谈及第一批新能源公交的应用感受,刘跃进感慨颇多,从驾驶员的各种不适应到维修工的束手无措,再加上车辆技术的不完善,很多指责,毕竟一辆车近百万元,功能及优势发挥不出来。当中通客车技术人员获知此情况后,第一时间开展技术培训,手把手教驾驶员操作技巧、亲自示范新能源车型的维修原理。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系统培训后,第一批新能源公交的优势凸显出来。便捷的操控性、良好的节能效果让很多驾驶员爱不释手,一度出现新能源公交从没人开到抢着开的境况。聊城公交的驾驶员李师傅说:“刚开始驾驶新能源公交车确实不适应,很多操作习惯都不同于传统车辆,刚开始因误操作造成车辆无法启动、行驶的情况时有出现。经过中通客车技术人员培训后,我们渐渐爱上了这批公交车,以前开一天车腰酸背痛,现在因为不需要频繁换挡、踩刹车离合,一上午很快就过去了。”

 

  从抵触到支持 技术资金是关键

尝到甜头的聊城公交,在推广新能源公交的路上越走越远,根据聊城市政府规划,2015年将继续推广170辆插电式混合动力公交、50辆纯电动公交。为了方便市民出行,新购置的车辆优先安排在人流量大的主干道上。

 

刘跃进回忆,2009年市政府提出加大推广新能源公交车时,聊城公交不少员工是坚决反对的。他们认为公交作为公益性亏损企业,保障民生应该优先提升公交分担率,投资上亿元购买新能源公交看似有点浪费。

 

随着雾霾天气的普遍,市民的环保意识越发强烈,改善城市出行质量、改善城市空气质量的呼声日趋高涨。与此同时,国家对推广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扶持政策的不断出台,聊城公交集团对推广新能源公交也渐渐重视起来,2010年当年,聊城市政府专门成立了新能源汽车推广小组,在政策、资金等角度给予大力支持。当得知聊城公交集团在自筹资金有困难时,第一时间协调商业银行给予支持。中通客车在付款方式、融资渠道方面也给予大力支持,解决了资金上的燃眉之急。

 

家中有粮、心中不慌。资金问题解决后,聊城公交集团在推广应用新能源方面的力度更加大了,刘跃进表示:“真心感谢中通客车,他们除了在融资、资金方面给予最大支持外,技术保障上也尽善尽美。他们的服务人员隔三差五就会到走访,主动与一线驾驶员、修理工了解车辆使用中的问题,并经常组织配套厂商上门服务。”

 

大范围推广还需迈过几道坎

 

过去4年,聊城公交集团在推广新能源汽车的道路上并非坦途一片,除了政府主管部门、客车生产商、配套企业在资金、技术方面支持外,加气站、充电站等配套设施建设方面的障碍依然很大。

 

其实在推广新能源公交过程中,聊城公交一直遭遇“有枪没子弹”的尴尬。充电站、加气站等配套设施的推进阻力重重,站场用地、电网建设、加气站审批等环节障碍重重。“2010年购置的常规油电混合公交车至今没有解决普通电网充电问题,今年更新的这批插电式气电混合新能源公交只能发挥新能源公交的普通功能,如果这些配套设施跟的上,一辆车每天燃油费就能节约40元。”刘跃进无奈地说。

 

配套设施一次性投入大,如果按照其他城市的模式,聊城市政府在配套设施方面还需要投资1个多亿。刘跃进呼吁,政府在推广新能源汽车方面能结合各地情况出台细则,尤其在配套设施用地审批、电网改造等方面给予支持。